《天安门母亲网站》- 时政与评论

伟大的生命从死后开始
——写在遇罗克雕像落成之际

 

 

胡 平

 


    今年的清明节,在北京宋庄美术馆举行了遇罗克雕像的揭幕仪式。消息传来,我不禁深深地吁了一口气:总算了却一桩夙愿。

    整整
10年前,1999年,恰好也是清明节前后,我刚刚读完徐晓、徐友渔和丁东编著的《遇罗克回忆与遗作》,感慨不已,于是写下一篇短文《为遇罗克立一座雕像》(载于《北京之春》19995月号)。文章呼吁:“我们,一切感念遇罗克、崇敬遇罗克的人们,自己募款,自己设计,为我们的英雄遇罗克建立一座雕像,以作为永恒的纪念。”

    这当然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心愿。我知道还有千千万万人怀念着遇罗克。问题是,在今日中国,遇罗克的名字虽不是被过滤的敏感词,但也被排除在官方主流话语之外。要为这样一位人物建立雕像,从筹款到安放都会有很多困难。多亏一大批朋友们的共同努力,雕像竟然做成了,而且安放在北京的一座公共美术馆。这是了不起的成功。

    雕象底座上镌刻着诗人北岛
1980年那首名诗《宣告——献给遇罗克》里的一句话:“我并不是英雄,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,我祇想做一个人。”我喜欢北岛这首诗,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。不过我更愿意说的是,在那样的时代,遇罗克做出那样的选择,他从内心深处一定是以英雄自命的。我更愿意说的是:“这不是没有英雄的时代。这祇是不把英雄当作英雄的时代,因此,这正是英雄尤其是英雄的时代。”那戴着荆棘而不是戴着桂冠而死去的英雄,正是英雄中的英雄。

    不久前,海外出版了遇罗克的妹妹遇罗锦的传记小说《一个大童话》,引出不少评论。文革前夕曾与遇罗克一家比邻而居的任众先生也写了一篇文章,其中讲到一个问题,这里我想解释几句。遇罗锦在《一个大童话》里写到,当年遇罗克曾经鼓励她加入共青团。任众先生对这段描述的真实性表示怀疑。不过我以为这件事很可能是真的。毕竟,这件事发生在
1959年,那时的遇罗克祇有18岁。在那一年,遇罗克参加高考,因为家庭出身问题未被录取。遇罗克非常痛苦,他写了一首诗,其中一句是“没有金色的衣裳”(这句诗在多种回忆文章里都提到)。在这里,遇罗克把红色家庭比作“金色的衣裳”。注意:他用的是“金色”而不是“红色”。如果他用的是“红色”,我们还可以理解为一种中性的描述乃至讽刺;可是他用的是“金色”,这就明显含有褒义。这表明,当时的遇罗克,对红色革命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大体上还是赞同的。他反对在入团入党、升学就业问题上的出身歧视,但是当时的他仍然认为入团入党是光荣的。至于说对党团组织的批判性认识,那应是后来的事。从年龄上讲,遇罗克属于57后一代青年。这代人成长于共产党意识形态的一统天下。在他们进入青年时代之初,又正好赶上反右后的政治高压与封闭。遇罗克是先知先觉,但他不是从一开始就先知先觉的。其间有一个演进的过程。有时候,祇相隔一两年,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就会发生极大的变化。因此我以为,在1959年,年仅18岁的遇罗克鼓励自己的妹妹加入共青团是完全可能的。不知任众先生以为然否?

    是的,在今日中国,很多人不知道遇罗克,很多知道的也淡忘了。这不能不是极大的遗憾。正像于建嵘博士所说的那样:如果不知道遇罗克的年青人占绝大多数,那么,这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欠缺,更是一种精神的失落。如果我们的历史正在进行选择性失忆,如果我们的社会有意无意掩藏了部分真相,那将会剥夺了下一代了解的权利和选择的可能,使他们祇能按规定的模式成长,甚至失去了探究历史和真相的兴趣,失去了对更纯粹更美丽的生活方式的想象,那才是最为可怕的。而我们每一个“过来人”的责任就是,对我们的下一代和后辈讲述那些被遮蔽的历史和人物。如果遇罗克们不能在官修史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,那就让我们口口相传。

    令人欣慰的是,很多人在默默地做着这样的工作。在古狗(
Google)上搜索,“遇罗克”的词条多达77000000个!我在网上还找到了一个《纪念遇罗克,搜狐博客》(http://jinianyuluoke.blog.sohu.com/7481689.html),博主的网名是“西峰秀色”,是个还不到30岁的年轻人。我们也准备建一个遇罗克网站或博客,希望大家都来支持。

    诚如苏晓康所言,遇罗克不仅仅是英雄,是先知,遇罗克首先是一名殉道者。除非在终极的、宗教的层次上,我们甚至无法触碰到他。在《人的条件》一书,汉娜。阿伦特写道:伟大生命的本质就在于“祇在身后留下一个故事,从而祇能在生命完结之后开始存在”。阿伦特甚至认为,英雄最好要死得年轻,因为“祇有在完成自己的一个最高行动之后不再活着的人,才可以一直成为自己的身份和可能的伟大性的无可争辩的主人”。因为,他已经“从自己所开创的事业的可能的结果和延续之中,撤退到死亡里面去了”。一般人总是想,当将军的,能身经百战而又全身而退,最后在家人环绕下寿终正寝,那该是何等完美的人生!可是当你读到东汉名将马援那句名言:“男儿要当死于边野,以马革裹尸还葬耳,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?!” 你不能不感到震撼。

    是的,伟大的生命是从死后开始的。遇罗克死时才
27岁。假如遇罗克当年没有被杀害,一直活到现在,以他的才华与胆识,他想必会做出更多的了不起的事情。然而正是他的牺牲,使他的生命获得了极其辉煌的不朽。如今,遇罗克的同时代人俱已渐入老境。凝视这尊雕像,我们对遇罗克早逝的生命不再感到惋惜,而唯有深深的敬仰。

 

——文章来源:《:北京之春》